​​​《宪问篇第十四》 宪问耻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无道,谷;耻也。” “克、伐、怨、欲,不行焉,可以为仁矣?”子曰:“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”翻译 ​​​​​

2020年2月3日 992797点热度 7人点赞 0条评论

原文
​​​   《宪问篇第十四》

  宪问耻。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无道,谷;耻也。”

   “克、伐、怨、欲,不行焉,可以为仁矣?”子曰:“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”

陈昌文解读《论语》:

   这篇论语,又是一篇大作,里面有很多可以揣摩,反复玩味的地方,待我细细讲来。

宪,是原宪,这个人终身贫穷,以富贵,出来做事为耻辱,总觉得是跟别人同流合污。这跟社会上很多人一样,自己是没什么能力的,于是选择甘于贫穷,但总是说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才贫穷的。原宪还攻击过子贡,意思是子贡的能言善辩,能经商致富,自己也能做到,只是自己不想去做,自己不愿意去做罢了。子贡也因为原宪这样说,感觉到自己很羞愧,不愉快。

  当然,原宪这个人是不是真能做到去干,就能干好?还是甘于贫穷,这个要打一个问号。

  
 前面是前提介绍,后面开始解读这篇论语。

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,什么事情是可耻的。

 孔子说,邦有道,就是上有明君,天下太平,盛世,大道光明,您没有本事做好官,只知道混吃等死,只是混日子,甚至还混得很差,什么也干不好,也做不好正事,这就是耻辱。

 邦无道,就是上无明君,下有奸臣,贪官污吏横行,人心不古,相互踩踏的社会,您还做官,跟人同流合污,鱼肉百姓,吃的很好,您这是耻辱。

  孔子为什么说这个话,也是为了敲打原宪这种人,有的人就是自己价值观不对,天天提些清高的问题。

  要想想自己的贫穷,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做正事,做好事,而不是世道不好,不要怪世道。

要明白是自己的能力问题,做事问题,而不是说自己不想同流合污,不是让您去同流合污,而是您要明白这个社会,就是有黑暗面,您要在这个黑暗面里,也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,不要只会盯着黑暗面,然后来彰显自己无能是因为清高。

   
  原宪继续问仁,说,不做下面四点,是不是就是仁了。

 第一点,克,也就是不争强好胜。

 太多的人,总想在一些小的争执上,争强好胜,总是想压别人一头。

 开个会想压别人一头,在一个团队中,想压别人一头,甚至玩个游戏也想压别人一头,压了别人一头,还要嘲讽别人,这叫着克。

 第二点,伐,自我夸耀。

 人总是喜欢自我夸耀,把话说的冠冕堂皇,想表现自己的好,自己的善良,自己的功劳,否定别人,总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,这个行为也让人感觉不舒服。

 第三点,怨恨。

   总是抱怨社会,抱怨同事,抱怨家人,抱怨一切,一个怨夫怨妇之相,不能理解其实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把事情做好,把人际关系搞好,不理解,抱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坏,而不是更好。

第四点,欲,

 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,比如贪心,好色,喜欢享受,这些都是欲。

  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,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应该懂规矩,那些是在自己应该做的,应该获得的范围,那些不应该获得,这些范围都很清楚,不是自己的,不该自己的,不要伸手,不要去想。

原宪说,不争强好胜,不自我夸耀,不怨恨,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这算是仁了吗?

孔子说,这个只是比较难做到,是不是仁我不知道啊,意思就是原宪这个不是仁。

  原宪自己以为自己在仁的境界,甚至用这四点去对照别人,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了,比如子贡过得比自己好,就说其实自己是克制了自己的欲望,并不是不能做到,而是不为也,也就是不去做。

  我们很多人能力差,社会混的不行,就找借口说自己不想去同流合污,不想争强好胜,要是自己去做,也能做到,其实不然,这种人给自己脑袋上带很多光环,实际上是自欺欺人。
  有些人甚至还用清高的话语去辱骂那些有实际成就的人,其实让他自己去做未必做得到。

  一个人,要有一些良性的争强好胜之心,这样才能做好事情,

  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特长,有自己值得夸耀的地方,要是什么地方都不值得夸耀,这个人也就没什么用了。

  一个人呢,不怨恨别人当然是对的,要学会找自己的原因,解决问题。

  一个人,要有一定的良性欲望,这样才能成长,变得更好。

   当然,更深一层的意思,一个人啊,不要拿着这些尺子去对照别人,讥讽,嘲笑别人,而要要理解,人各有不同,要能有格局能容忍别人的争强好胜,自我夸耀,甚至能容忍别人的怨恨,能理解别人的欲望,然后能在这些看似不如意的环境中,调和大家,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。

   

  

  
​​​​​

陈昌文解读古文

跟陈昌文学习,业务微信:ccn120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