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子华使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栗。子曰:“与之釜。”请益。曰:“与之庾。”冉子与之粟五秉。子曰:“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,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!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”
陈昌文解读《论语》:子华,也就是公西赤。出使齐国。
冉有就为公西赤母亲要栗,也就是要饭吃,说这个公西赤出使齐国,家里没人照顾,妈妈要饭吃。
孔子就说,那就给她一釜,一釜是六斗四升,够吃一个月。
冉有说,多给点吧。
孔子说,那就再给一庾。二斗四升。 够吃10天的。
冉有一看,给的太少。于是自作主张,给了五秉。 就是八百斗。整整多了一百倍。
够吃10年了。
孔子就说, 公西赤,出使齐国, 驾着肥马拉的车。穿的是轻裘这种好衣服。有钱啊。富人啊。
我听说,救急可以,别人已经很富了,让他再富一点,没必要。
原思为孔子的家宰。 孔子给他栗九百, 很多。
原思就说,我用不了这么多。 辞掉这些栗。
孔子说,不要推辞,您用不了,您就给您的邻居,乡党,让他们帮您吃掉。
这是两个故事,两件事。
第一件事是孔子对公西赤, 您家里很富了,您不是缺饭吃,不应该给您那么多,就不给您那么多。
第二件事是,原思,您应该获得的,您必须拿走。不是说您不想拿走就行的。
您用不了,这是您自己的事情,随便您怎么用。哪怕您请人去用,也行。
爱憎分明,一码归一码。
在钱财上,非常明确。圣人的用财之道,不让人占便宜,也不让人吃亏。
自己不占人便宜,自己也不吃亏。
不做糊涂账,不做人情账。
当您做了糊涂账,人情账,看起来,您可能占便宜,实际上,别人心里也在算人情。到最后,都觉得您亏欠了别人。最后,吃亏的还是您。
所以,大家都坦诚一点,最好。拿走该拿的,不该给的,不给。
这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。对整个组织,也是最大的保护。如果一个人的贡献非常大,他获得的非常少。那么就乱了套路, 那些贡献比他小的人怎么办?大家都讲道德素质吗?
都不领俸禄了吗?所以,贡献大的人,不拿走自己对应的财物,其实是对组织有伤害的。
文章评论